
行業新聞
制造業公司逐漸向先進制造過渡
近日,由國務院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蘇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8第四屆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創造價值論壇暨智能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峰會”在江蘇蘇州市舉行,會上發布了制造業上市公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截至2018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共計3527家,總市值約為55.02萬億元,其中,制造業公司共計2224家,總市值約為24.08萬億元,制造業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數量為63.06%,總市值占比為43.78%。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價值創造論壇秘書長周永亮表示,今年以來,創業板、中小板塊的制造業公司數量在增加,上市企業都是創新型智能制造和先進制造,表明制造業上市公司結構正在變化,開始出現向先進制造業過渡的狀態。
制造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
2018年上半年,A股3527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79萬億元,實現凈利潤2.11萬億元,其中,制造業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收7.28萬億元,實現凈利潤0.55萬億元。報告認為,制造業上市公司在上半年的營收及凈利潤增幅明顯好于整個A股,特別是凈利潤的表現,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
報告顯示,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A股上市公司數量增幅為5.8%,但總市值減少6.7%,蒸發了共3.94萬億元,主要是由于A股從2018年初以來一直處于下跌狀態,股價連續下挫。而制造業上市公司數量增幅為4.8%,總市值減少5.2%,相比于A股總市值減幅有所降低。由此可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股價變化更加平緩、更加抗跌。
Wind根據中國證監會行業成份建立制造行業(證監會)指數。報告顯示,自2001年4月以來,截至2018年上半年,上證指數上漲35.6%,制造業指數上漲了230%,大幅高于上證指數的上漲幅度。
制造業上市公司存在價值失衡問題
從報告數據中可看出,雖然制造業上市公司數量占A股達63.06%,總市值占A股達43.78%,但凈資產僅占26.47%,凈利潤占25.83%。制造業上市公司是A股的主體,且凈資產和凈利潤占比相對于2017年上半年都略有增加,但凈資產和凈利潤的占比仍與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地位不匹配,存在價值嚴重失衡的問題。
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造業價值創造的直接體現。據證監會的行業分類,制造業行業被分為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等29個細分行業。從數量上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上市公司數量最多,達到335家。數量最少的行業是木材加工業和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分別為8家和5家,都不足10家。從總市值角度看,仍是計算機、通信等上市公司總市值最高,達到4.359萬億元,占制造業總市值的16%。市值排名第二位至第五位的行業分別為醫藥制造業(2.982萬億元)、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2.666萬億元)、汽車制造業(2萬億元)、酒飲料茶制造業(1.9萬億元)。上述五大行業的總市值達到13.91萬億元,占制造業總市值的52.43%。市值最少的木材加工業和皮革皮鞋等制鞋業,分別為590億元和520億元,都不足600億元。
截至2018年上半年,在A股上市公司中,創業板市值為4.89萬億元,占比8.89%。中小板市值合計8.95萬億元,占比16.28%。主板市值為41.17萬億元,占比74.83%。在制造業上市公司中,創業板市值為3.14萬億元,占比13.04%。中小板市值為6.04萬億元,占比25.09%。主板市值為14.90萬億元,占比61.87%。
報告顯示,與2017年上半年數據比較,受宏觀市場因素影響,市值變化最大的是中小板,減少幅度達到40%以上,主板上市公司的股價振幅較小,相對平穩。制造業和A股上市公司市值呈現出主板總市值大于中小板總市值、中小板總市值大于創業板總市值的情況。制造業總資產占A股總資產比例僅9%,是因為A股的總資產主要集中在金融和能源行業。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總資產分布相對而言更加平均,發展更加均衡。
制造業上市公司引領制造業轉型
年初以來,A股持續下跌,同時國際環境形勢變化,制造業面臨著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重任,制造業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資產回報等方面都穩步提升,在估值方面保持相對穩健。報告認為,未來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發展將有足夠的期待空間,可以引領中國制造業轉型,實現從量到質的本質轉變。
今年前5個月,我國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比規模以上工業高5.1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36727億元,同比增長9.7%。集成電路制造業投資增長28.1%,半導體分立器件制造業投資增長33.1%,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制造業投資增長31.6%,通信系統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30.5%。同時,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和重大工程順利實施,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加速推進。
報告指出,我國制造業未來的產業方向離不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不僅有益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有助于完善全球高技術產業鏈鏈條、提升高技術產業鏈價值。